你敢相信吗? 一位股民在众应互联退市整理期以0.2元的价格豪掷资金配资服务,抄底458万股,梦想着“乌鸡变凤凰”。 三年后,这支股票在三板市场阴跌不止,股价仅剩0.09元。 当初投入的91.6万元,如今缩水至41.2万元,亏损超过55%。 这不是电影情节,而是资本市场的真实剧本——一个用真金白银写下的血泪教训。
众应互联的故事始于2015年那场疯狂的大牛市。 通过重大资产重组,它转型为互联网游戏企业,控股欧洲领先的游戏电商平台MMOGA。 股价一路飙升至95元,市值突破百亿,成为投资者眼中的“宠儿”。 市场狂热中,人们争相入场,仿佛财富永不枯竭。 但泡沫终会破裂。 2018年到2020年,公司连续三年巨额亏损:净利润分别为-7.9亿元、-13.5亿元和-3.4亿元。 2021年,审计机构对年报出具“无法表示意见”,直接触发退市机制。 2022年6月7日,众应互联进入退市整理期,复牌首日股价暴跌83%,最后一个交易日跌至0.26元。 从95元到0.26元,市值蒸发超过99%,几乎沦为废纸。
就在退市整理期的谷底,那位“勇士”出手了。 0.2元的价格看似地板价,他买入458万股,期待公司起死回生。 现实却残酷无情。 转入三板市场后,众应互联基本面持续恶化:2022年至今累计亏损高达16亿元,资产近乎清零。 股价阴跌三年,跌至0.09元,所有反弹幻想彻底破灭。 这位股民的结局,成了资本市场“刀口舔血”的典型缩影——抄底抄在了地狱的入口。
众应互联的悲剧绝非孤例。 2019年,暴风科技退市前,股价从巅峰327元跌至1.5元。 许多投资者以为“超跌”,大举抄底。 结果呢?退市后转入三板,暴风集团股价一路下滑,最新报价仅0.28元。 抄底者血本无归,投入的资金如泥牛入海。 暴风科技与众应互联的轨迹惊人相似:都曾是牛市明星股,都因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,退市前都有投资者“博反弹”,退市后基本面持续恶化。 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退市股的残酷真相——低价不等于安全,反而可能是深渊的开始。
数据不会说谎。 2024年,A股退市的55家公司中,50家转入三板后股价继续下跌,占比超过90%。 比如ST鸿达,投资者在2元抄底2100万股,退市后遭遇三板市场31个一字跌停,资金瞬间蒸发。 退市股的暴跌并非偶然。 以众应互联为例,退市整理期首日就跌去83%,看似“一步到位”,实则开启了无底洞。 转入三板后,流动性枯竭成为致命伤——日均交易额不足千万元,投资者想割肉都找不到买家。 更糟的是,信息高度不透明。 退市公司财报披露有限,像众应互联退市后亏损16亿元的消息,普通散户难以及时获取。 这种环境下,抄底无异于蒙眼走钢丝。
为什么投资者前赴后继跳入火坑? 低价幻觉是首要陷阱。 股价跌破1元时,许多人误以为“跌无可跌”。 ST富润连续14个交易日低于1元,即便后续涨停也无法重回安全线;ST东方同样如此,退市倒计时仅剩几天,反弹只是徒劳。 赌徒心态更是推手。 部分人幻想退市股能“重生”,像汇绿生态、招商南油那样重返A股。 但历史数据显示,A股退市企业中仅3家成功重新上市,概率不到0.1%。 众应互联和暴风科技退市后,连破产重整的希望都被法院否决——浙江证监局对众应互联的处罚公告显示,公司隐瞒关联担保、财务造假,早已病入膏肓。
监管的警钟早已敲响。 证监会多次警示“炒小炒差”风险,2024年对操纵市场案罚没款达1.2亿元。 上交所在退市整理期严密监控交易,对拉抬股价行为暂停账户交易。 分析师们齐声呼吁:退市整理期是退出机会,而非买入时机。 看看东方集团的例子——2025年初,股价跌至1.13元,财务造假虚增利润40亿元,负债192亿元。 游资通过对倒交易制造“地天板”假象,吸引散户跟风,结果人均亏损3.8万元。 这类炒作后,股价普遍下跌超70%。
文影娱行业的退市潮更添警示。2019年至2023年,25家文化传媒公司退市,其中印纪传媒破产时银行账户只剩371元,对应17亿元债务。 上海新文化11年上市路,最终因连续四年亏损超30亿元退市。 大股东杨震华却在高位套现近10亿元——并购郁金香传播和绑定周星驰的PDAL公司后,业绩承诺期一过立刻“变脸”,他精准减持离场。 这些案例赤裸裸揭示:当公司走到退市边缘,大股东往往已抽身,留下散户独吞苦果。
巴菲特的名言在血腥现实中回响:“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,远胜过以低价买入平庸公司。 ”众应互联的股民用458万股换来一场空,暴风科技的抄底者血本无归配资服务,ST鸿达的投资者深陷31个跌停——资本市场的富贵险中求,更多时候是半山腰的坟墓。 当你看到股价跌至几毛钱,记住那并非机会,而是末路的倒计时。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